杨循吉,一位少年天才,因病早早辞官,直至89岁高龄才辞世。提到他的名字,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,但如果你听过成语“韶光难得”,你就能感受到他的文学影响力,这个成语便出自他的一首词。杨循吉出生在苏州,少年时期便才华出众,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关系深厚,并且与他并列为“杨祝”。明史特意为他立传股票配资服务,称他“善病”。成化二十年,他考取进士并在礼部担任主事。然而,这段仕途却并不长久,因频繁生病,他在年仅31岁时就提前辞官,回到家乡。
通过对杨循吉的诗作与生平的研究,我们推测他可能罹患的是肝癌。他活到89岁,这很可能说明他是长期与肝癌作斗争的幸存者。多病的他,一生的病痛究竟与性格有关,还是因为某种隐秘的病症?
身为少年得志的才子,杨循吉本应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前途,但他一生多病,甚至因病无法继续做官。根据明史的记载,杨循吉“性狷隘”,为人偏激且心胸狭窄。他为人刚愎自用,性格急躁。例如,曾有一回朋友来拜访他,他正在洗澡,于是便命人将来访者打发走。几个月后,朋友也以洗澡为由不愿见面,这让杨循吉心中愤懑,于是题下了一首诗,斥责朋友为“猫狗”般的不讲人情。诗中提到的四月八日和六月六日分别是浴佛日和洗猫洗狗的日子,他的愤怒之情也显露无遗。
到了晚年,杨循吉贫困潦倒,但其性格中的偏狭与嫉恨依旧未曾改变。有一次,尚书顾璘途经苏州,特意前来看望他,还带来了丰厚的礼物。正当两人愉快交谈时,苏州的郡守前来邀请顾璘,杨循吉立刻变了脸色,不但斥责尚书离开,还将送来的钱财丢向了他。如此狭隘的心胸,怎能不致病?从他流传下来的少数诗篇中,时常可以看到病痛缠身的痕迹,“沉疾已在躬,嗜书犹不废”、“病中承数过,忘形不下床”等诗句,充分表达了他与病魔的长期抗争。
展开剩余69%那么,杨循吉为何在31岁便辞官,是因为癌症吗?事实上,他的辞官背后,可能的确有严重疾病的影子。在他的古诗《都下将归述怀》中,杨循吉提到自己长期感到腹痛,食欲不振,晚上疼痛得无法入睡,病情似乎已经深入骨髓。他的诗句“腹心久已病癥瘕”及其他症状描写,可以推测出他很可能患有恶性肿瘤,特别是肝癌。古代的“癥瘕”指腹中结块,结合他的病史,这些症状更像是恶性肿瘤的表现。根据他的性格,这种病症与情绪紧张和肝脏的过度负担可能密切相关。
杨循吉的长寿,尤其是在癌症的背景下,值得深思。他活到89岁,这一寿命与其性格中豁达的部分有很大关系。尽管他一生多病,但他的诗句中透露出的豁达与乐观可能成为他长寿的关键。杨循吉在辞官后退隐,远离了政务的纷争和人际的纷扰,他的社交圈子渐渐简化,主要以僧人或朋友为主,这种安静的生活为他的健康带来了改善。正如他诗中所言,“十年不出山,一游即千里”,隐居生活反而让他能更好地调养身体。
[2]齐鲁壹点:“古今第一病人”陆游为何长寿
此外,杨循吉终生热爱读书,诗中屡次提到“经史及子集,一一义贯穿”,他对经典的理解帮助他保持了精神上的健康。他甚至提到,“当怒读则喜,当病读则痊”,可见,读书不仅是他的兴趣爱好,还是他应对病痛的精神支柱。正如现代医学建议癌症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,杨循吉通过读书获得了治愈,至少在精神层面,他找到了自己对抗病痛的方式。
与杨循吉相似的,还有南宋的大诗人陆游。他同样是多病之人,却享年86岁,生命力顽强。陆游的身体状况也很差,糖尿病、腰腿痛等疾病一直困扰着他。尽管如此,陆游凭借强大的意志力,忍受病痛,并坚持锻炼身体,最终活得比许多人更长。陆游的诗篇《钗头凤》深入人心,但他曾因其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遭到争议。他的性格中既有自私的一面,也有坚韧的一面。这种性格使得他在面对身体病痛时能够坚持下来,甚至将病痛化为创作的动力。
总的来说,杨循吉与陆游虽然都面临严重的健康问题,但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应对病痛。杨循吉通过豁达的心态和对佛学的修习延续了生命,而陆游则凭借锻炼和强大的意志力抗住了病痛。两位大诗人,都在各自的生活与病痛中找到了生存的力量。
参考文献:
[1] 张廷玉等.《明史·杨循吉传》[M].中华书局股票配资服务, 1974-04
发布于:天津市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